(摘自 Green1 ,其使用了 Benjamin2, Shive3 和 Wolf4的文献)
埃德蒙·贝克勒尔 (Edmond Becquerel) 似乎是第一个证明光伏效应的人5 6。十九岁时,他在父亲的实验室工作,通过用不同类型的光(包括阳光)照射电极来发电(见下图)。使用蓝光或紫外光以及电极涂有 AgCl 或 AgBr 等光敏材料时可获得最佳结果。尽管他通常使用铂电极,但他也观察到银电极的一些反应。随后,他通过开发“光动记录仪”发现了光伏效应的用途,该光动记录仪用于通过测量发射的光强度来记录加热物体的温度。
光伏发电的下一个重大发展源于对硒光电导效应的关注。在研究这种效应时,Adams 和 Day (1877)7 注意到一种异常现象,他们认为可以用内部电压的产生来解释。他们使用如下所示的样本更仔细地研究了这种异常现象。将加热的铂触点推入玻璃硒小圆柱体的相对两端。亚当斯和戴对这些样本进行的一项实验的目的是看看“是否有可能仅通过光的作用在硒中启动电流”。
结果是积极的!这是全固态系统中光伏效应的首次演示。 亚当斯和戴将光生电流归因于光诱导硒棒外层的结晶。几十年后,物理学的发展才让人们对这一过程有更多的了解。
七年后,Fritts (1883) 8的工作取得了下一个重大进展。通过在两种不同金属制成的板之间压缩熔融硒,Fritts 能够制备出粘附在其中一块板上的硒薄膜,但不粘附在另一个板上。通过将金箔压在暴露的硒表面上,他制备了第一个“薄膜”光伏器件。这些第一批薄膜器件的面积高达 30 平方厘米。
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光伏设备巨大潜力的人。他看到这些设备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制造,并指出“如果不需要立即使用电流,可以将其“存储”在生产的地方,在蓄电池中......或者传输......到远处,然后使用或存储'。
然而,直到近五十年后,这一领域才再次爆发出重大的进展。
在研究铜上生长的氧化亚铜层的光电导效应时,发现了铜-氧化亚铜结的整流作用。这导致了大面积整流器的发展,随后不久又出现了大面积光电管。 Grondahl 9 描述了铜-氧化亚铜整流器和光伏电池的开发。
下图显示了早期电池所使用的基于铜-氧化亚铜结的非常简单的结构。铅线线圈用于为电池的照明表面提供网格接触。随后通过在外表面上溅射金属并去除其中一部分来改进这种方法,以便“形成任何所需细度的网格”。这些发展刺激了该领域的大量活动。Grondahl 9 记录了 1930-32 年期间涉及铜-氧化亚铜光伏电池的 38 篇出版物。 10
这一研究似乎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硒作为光伏材料的兴趣。特别是,Bergmann 11 于 1931 年报道了改进的硒器件。这些器件被证明优于铜基器件,并成为商业上的主导产品。 1939年,Nix 10也报道了具有类似性能的亚铊硫化物电池。该装置以及最高效的硒和铜-氧化亚铜装置的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- 1. , “Photovoltaics: Coming of Age”, 21st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. Orlando, USA, pp. 1-8, 1990.
- 2. , “Voltaic Cell, Chapter XIV”, New York: Wiley, 1983.
- 3. , “Semiconductor Devices, Chapter 8”, New Jersey: Van Nostrand, 1959.
- 4. , “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lar Cells”. IEEE Press, 1976.
- 5. , “Recherches sur les effets de la radiation chimique de la lumiere solaire au moyen des courants electriques”, Comptes Rendus de L´Academie des Sciences, vol. 9, pp. 145-149, 1839.
- 6. , “Memoire sur les effects d´electriques produits sous l´influence des rayons solaires”, Annalen der Physick und Chemie, vol. 54, pp. 35-42, 1841.
- 7. , “The Action of Light on Selenium”,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, London, vol. A25, p. 113, 1877.
- 8. , “On a New Form of Selenium Photocell”, American J. of Science, vol. 26, p. 465, 1883.
- 9. a. b. , “The Copper-Cuprous-Oxide Rectifier and Photoelectric Cell”,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, vol. 5, p. 141, 1933.
- 10. a. b. , “A Thallous Sulphide Photo EMF Cell”, Journal Opt. Society of America, vol. 29, p. 457, 1939.
- 11. , “Uber eine neue Selen- Sperrschicht Photozelle”, 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, vol. 32, p. 286, 1931.